【廣告】
父母在面對別人的孩子時,總能講得頭頭是道,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卻總會失去分寸??偸窍M⒆訜o論做什么都能勝出,只要不如愿,就會頓時表現(xiàn)出各種不開心;二是太粗暴,每當遇到問題,不問青紅皂白先是劈頭蓋臉地責備。有時候并不是孩子的錯,但悔之晚矣;三是不講理,有時明明是自己疑神疑鬼,錯怪了孩子,卻死活不承認,總是拿出“為她好”的理由搪塞;四是不改進,知道自己錯了之后,有時也會承認錯誤,卻依然會在下一次出現(xiàn)同樣的問題時繼續(xù)暴跳如雷。
有的青少年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而又要面子,或者是家長和老師的要求過高,過重的心理壓力造成了害怕考試、害怕上學、害怕老師、害怕和人交往、從而導致他生活質(zhì)量的下降。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使他們渴望獨立的愿望越來越強烈,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也使他們叛逆心理比較強烈,如果家長、教師不能正確引導他們,會產(chǎn)生和家長老師對著干的逆反心理,強烈要求自主和發(fā)展的缺失形成了不一致。家長的包辦、干涉、指責、命令的方式,孩子會認為這是對他人格和自由的打擊,由此更是叛逆,即使家長的正確教育也會認為是對他的諷刺。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學習的,你再看看你自己!”我相信從小到大,大多數(shù)中國孩子苦惱的就是父母“為你好”,痛恨的就是父母眼里、口里和心里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只可惜,激勵孩子的方式千萬種,“作比較”卻是不明智的教育方式。其實孩子之間,根本就沒有什么可比性。與其比較孩子的學習成績,還不如比較兩個家庭的經(jīng)濟條件、教育方式和文化素質(zhì)。孩子本身,反倒是家庭教育的失敗下無辜的承受者?! ?
其實,青春期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勵和支持,而不是“別人家孩子”帶來的打擊。面對學習和生活,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喜好和特長,作為父母應(yīng)該學會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而不是孩子“一露頭就打”,“一冒尖就掐”。表面上,經(jīng)受“打擊教育”的孩子恭順謙卑,實際上,心中已是千瘡百孔、痛苦不堪。
在公共場合我們千萬不能隨意的去打罵孩子,不然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間隙會越來越大。到那個時候,你就會覺得孩子是越來越難管,我們和孩子之間相處,我們要把它作為一個個體,互相交流,互相去做朋友,這樣孩子有什么事就會和我們講,而且引導孩子說出來,畢竟兩三歲的孩子,和我們相比的話,有些語言還不善于表達。所以我們要學會的引導孩子把一些話講出來,既鍛煉他的一些講話能力,又能知道她內(nèi)心是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