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導致孩子說話不清楚被家長忽視的一個原因
其實,導致孩子說話不清楚被家長忽視的一個原因就是語言環(huán)境問題。良好且單一的語言環(huán)境,有利于孩子的語言表達。首先,家長在孩子語言發(fā)育的敏感期,要跟孩子多說話多交流,家長的語速要緩慢、準確、清晰。孩子在10個月左右開始發(fā)音時,家長要使用一些大人的語言去和孩子進行溝通,不要使用疊詞,比如說吃飯飯,要直接說吃飯。
其次,要讓孩子有語言表達的欲望和需求。比如說在生活中,孩子的一個眼神或者是一個動作,家長就知道孩子是要喝水或者吃飯,家長也會作出相應(yīng)的反應(yīng),把水杯或者飯菜拿到孩子面前,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需要說話需求就能獲得滿足,使孩子失去了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在生活中,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多說話,而不是一味地過度輔助。
情緒駕馭行為以及讓情緒和行為駕馭語言
即便孩子的表現(xiàn)處于波峰與波谷中間位置或靠近波谷,你也會擁有很多幫助她成長的重要機會。每一次她的能力出現(xiàn)下滑,你都可以幫她重新攀登成長階梯,而這樣再次攀登的過程會使孩子在階段上的表現(xiàn)更加穩(wěn)定。
在幫助孩子保持成長的進步時,應(yīng)記住這個指導原則—讓情緒駕馭行為以及讓情緒和行為駕馭語言。如果你能以孩子的情緒為基礎(chǔ),那么無論參與她的活動還是討論她喜歡的主題,你都可以使孩子的回應(yīng)變得容易。無論什么時候孩子注意力分散了,或者對你不理不睬,或者你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都可以參照這個原則。以他的情緒為基礎(chǔ),參與他的活動,重新啟動彼此之間的互動。
面部表情是溝通的基本要素
使用面部表情是溝通的基本要素之一,以至我們將其視作理所當然。試想你和一個人談話時,他表情僵硬,眼神沒有內(nèi)容,眉毛沒有變化,甚至連一點點的微笑都沒有,沒有表示出自己的任何興趣、驚訝或者反對,你也一定會困感。這些用來判斷別人是否聽懂自己的線索全都沒有,就像對著一面墻說話一樣。一些有發(fā)育障礙的孩子也這樣缺少表情,從而增加了溝通的困難。不過即便孩子再沒有表情,他也能通過與父母互動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