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大盂鼎,西周康王時期。鼎高一百.八厘米,口徑七十八.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鼎身為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以饕餮紋帶,三足上飾以獸面紋,并飾以扉棱,下加兩道弦紋,使整個造型 顯得雄偉凝重,威儀萬端,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一字,內容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周代忌酒面與,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輔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時記載給盂的賞賜相傳此鼎于清道光間在陜西眉縣禮村出土,為該地郭氏所得,后歸周雨樵。同治間左宗棠以重金購得,又歸蘇州潘祖蔭。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獻國家。為上海博物館所收藏,1959年撥交中國歷史博物館。這件周康王時的大盂鼎,是現(xiàn)存西周青銅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莊穩(wěn)重,渾厚雄偉,典麗堂皇,為世間瑰寶。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異凝重、雄奇恣放質樸平寶等數(shù)類。大盂鼎屬于瑰凝重這一類,銘文大字,字體莊嚴凝重而美觀,故在成、康時代金文中,以書法的成就而言,當以大盂鼎居首位。戰(zhàn)國鼎多斂口,皆有蓋,附耳,普通的鼎腹作西瓜形,足漸短小,蓋上伏三犠,或作三環(huán)。現(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鑄造這樣大型的青銅器,首先要分別鑄出部件,然后再合鑄成為一個整體,工藝十分復雜。鑄造時需要二三百個工匠同時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此外,經(jīng)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分析的沉淀法所進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zhàn)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筑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在傳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