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光滑寬大的膠帶粘住樹一米高的部位,傍晚,“爬蚱”出土后本能地往樹上爬去,爬到被膠紙粘住的地方,由于膠紙比較滑,再也爬不上去了,被圍堵的“爬蚱”就這樣聚集在樹體的四周。用鐵锨,小鏟子,在原先出現(xiàn)過爬蚱的大樹周圍,刮去一層地皮,大約半厘米的厚度,一般就能看見新的爬蚱洞口,這一時間段要注意,在老洞口比較多的樹下,“刮地皮”的方法效果一般不明顯,在老洞口相對較少且分散的大樹下尋找,或者事前記好老洞的位置(空眼...),一般這個階段,小學生們是主角。
1、樹上綁膠帶這個辦法是近些年才被大家所熟知的,以前沒人會用,在一人多高的地方,在樹上用膠帶纏繞幾圈,由于膠帶比較滑,知了猴就不能在繼續(xù)往上爬,只能在膠帶周圍打轉(zhuǎn),這樣的話,就很容易到(不過該辦法,有些朋友會不贊同,因為有種的意思,知了猴爬不到樹上,不能蛻皮為知了,就無法產(chǎn)卵,導致以后的數(shù)量會減少)。知了猴在鉆出地面之前,地面上會有小洞口出現(xiàn),在傍晚時候,可以拿著鏟子,去找洞口來挖,這時候知了猴還未鉆出來,準備要鉆出來,用鏟子很容易挖出,有些未拿鏟子的,拿一個樹枝伸進去,讓知了猴順著樹枝爬出來,也有用手摳的,相信這些辦法,很多朋友都做過。
彎腰撅腚地摳知了猴,或者東奔西跑地粘知了,是小孩子擅長的,大人們卻很不屑,他們喜歡的是照知了。到了晚上,大人們點燃廢棄的破輪胎,冒出熊熊的火焰,然后用腳使勁踹兩旁大樹的樹干。受驚的知了紛紛朝著亮光飛奔而來,圍著火堆盤旋。轉(zhuǎn)瞬間,火堆的周圍落下無數(shù)個知了,它們不飛也不反抗,任由你撿拾著裝到尼龍袋子里。這“飛蛾撲火”般的奇觀,曾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一層神秘的色彩。吃知了猴是美的享受。把知了猴洗干凈,用油炸一下,放點鹽即可,無需任何佐料,便吃得唇齒留香,被小時候的我當做世上吃的美味。后來才知道,知了猴營養(yǎng)豐富,含豐富的蛋白質(zhì)及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yǎng)成分。
一個夏天可以捉到很多知了猴。雖然村里也有人家設(shè)點收購,但是自己捉的知了猴是舍不得賣掉的,捉它大多是被其美味所吸引,舍不得賣掉自然就要吃掉。吃知了猴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的。因其是樹根營養(yǎng)而活,即使油炸之后吃到嘴里還是有股淡淡樹汁味道,有人不喜,但愛吃者卻恰恰喜歡這味道。因是昆蟲,雖有憨態(tài)但長相怪異,也是女孩子們從小避之唯恐不及的。 吃知了猴不是油炸就是油煎,油炸的酥脆干香,一口一個,連爪帶皮嚼個稀碎,很是過癮。油炸費油,炸的時候少,非得攢到一定數(shù)量,用細鹽和花椒腌了才能出一盤。煎與炸不同,不費油,也不費事,晚飯之前撿它三五個多了十幾個,炒菜時借點油就煎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