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火:指鋼件經淬硬后,再加熱到 以下的某一溫度,保溫一定時間,然后冷 卻到室溫的熱處理工藝。常見的回火工藝有:低溫回火,中溫回火,高溫回火和多次回火等?;鼗鸬哪康模褐饕窍摷诖慊饡r所產生的應力,使鋼件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外,并 具有所需要的塑性和韌性等。(5):調質:指將鋼材或鋼件進行淬火及高溫回火的復合熱處理工藝。使用于調質處理的鋼稱調質鋼。據(jù)《2013-2017年中國工業(yè)節(jié)能行業(yè)發(fā)展前景與投資戰(zhàn)略規(guī)劃分析報告》分析,截至2011年底,我國機械產品每年消耗油料的費用高于全年機械的總產值。它一般是指中碳結構鋼和中碳合金結構鋼。(6):滲碳:滲碳是指使碳原子滲入到鋼表面層的過程。也是使低碳鋼的工件具有高碳鋼的表面層,再經過淬火和低溫回火,使工件的表面層具有高硬度和耐磨性,而工件的中心部分仍然保持著低碳鋼的韌性和塑性
隨著淬火技術的發(fā)展,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淬冷劑對淬火質量的影響。三國蜀人蒲元曾在今陜西斜谷為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傳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這說明中國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質的冷卻能力了,同時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卻能力。中國出土的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寶劍,心部含碳量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卻達0.6%以上,說明已應用了滲碳工藝。退火的目的:是為了消除組織缺陷,改善組織使成分均勻化以及細化晶粒,提高鋼的力學性能,減少殘余應力。但當時作為個人“手藝”的秘密,不肯外傳,因而發(fā)展很慢。
退火的種類退火是將工件加熱到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然后慢慢冷卻的熱處理工藝。鋼的退火工藝種類很多,根據(jù)加熱溫度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臨界溫度(Ac1或Ac3)以上的退火,又稱為相變重結晶退火,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和擴散退火(均勻化退火)等;另一類是在臨界溫度以下的退火,包括再結晶退火及去應力退火等。按照冷卻方式,退火可分為等溫退火和連續(xù)冷卻退火。1. 完全退火和等溫退火完全退火又稱重結晶退火,一般簡稱為退火,它是將鋼件或鋼材加熱至Ac3以上20~30℃,保溫足夠長時間,使組織完全奧氏體化后緩慢冷卻,以獲得近于平衡組織的熱處理工藝。這種退火主要用于亞共析成分的各種碳鋼和合金鋼的鑄,鍛件及熱軋型材,有時也用于焊接結構。1850~1880年,對于應用各種氣體(諸如氫氣、煤氣、CO等)進行保護加熱曾有一系列專利。一般常作為一些不重工件的終熱處理,或作為某些工件的預先熱處理。

表面淬火回火熱處理通常用感應加熱或火焰加熱的方式進行。主要技術參數(shù)是表面硬度、局部硬度和有效硬化層深度。硬度檢測可采用維氏硬度計,也可采用洛氏或表面洛氏硬度計。試驗力(標尺)的選擇與有效硬化層深度和工件表面硬度有關。這里涉及到三種硬度計。因此,前瞻網(wǎng)預判未來5-10年,節(jié)能環(huán)保會成為機械制造業(yè)一大重要發(fā)展趨勢,將越來越受到用戶和制造商的重視。一、維氏硬度計是測試熱處理工件表面硬度的重要手段,它可選用0.5~100kg的試驗力,測試薄至0.05mm厚的表面硬化層,它的精度是gao的,可分辨出熱處理工件表面硬度的微小差別。另外,有效硬化層深度也要由維氏硬度計來檢測,所以,對于進行表面熱處理加工或大量使用表面熱處理工件的單位,配備一臺維氏硬度計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