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核型浮漂的整體特點就是中間粗大,兩頭尖,身子比較短,入水之后阻力比較大也比較緩慢,但是整體的造型非常小巧,在水中翻身以及站立的動作非常的迅速且清晰,垂釣的過程中浮漂處于正常狀態(tài)之下如果出現一些異常動作都能夠迅速發(fā)現,辨別起來很簡單,通常都是有效的魚兒吃口,這兩種浮漂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具備進可攻退可守的特點。

通常我們說冬季釣魚,使用小浮漂,但是應該用多小,也沒個衡量,只能說盡量小。吃鉛小,鉛墜就輕,搭配細線小鉤使用,整個線組的靈敏度就會高很多,但是吃鉛越小拋竿越不是不容易,所以首先要保證拋竿精準,通常來說吃鉛1.5g以下的浮漂,在保證拋準的情況下都可以選擇。再順便說下材質的問題,自重比較輕的材質是蘆葦,和去殼的羽毛漂,所以不妨選擇小號的蘆葦和羽毛漂,由于比較靈敏,所以比較適合冬季使用。

由于鉤尖向內彎曲的特性,在刺破魚嘴的時候,向內彎曲的角度會變成直立的角度,所以鉤尖只需消耗較小的力量就能刺進魚嘴。以上兩種鉤尖在刺入魚嘴的時候,還會把周圍的物體撐開加強穩(wěn)定性。一旦周圍是具有彈性或者高硬度的組織,就需要耗費較大力量。因為只有鉤尖周圍的物體撐開以后,魚鉤才能刺入魚嘴,所以在實際操作的時候要注意。

魚鉤的類型有很多,每個魚鉤都有相應的作用。有的用1號2號作為編號,有的用0.1、0.2等編號排列,魚鉤并沒有統一的標準。魚鉤的鉤柄長短不一,同樣的魚鉤的鉤門也會有所不同。鉤尖在受力的時候方向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偏移,從而改變刺入方向和施力方向。子線和鉤尖的夾角越大,消耗的能量也會隨之增多,并且鉤門的寬度也會影響它的刺入性,所以說鉤尖進入魚嘴的時候,鉤尖傾斜的程度會增大,傾斜越大越是不利于刺進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