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是我國古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具有特殊社會意義的銅器,它原是一種打擊樂器,以后又渲化為和財富的象征。它為民族首領所獨占,被視之為一種珍貴的 重器 或禮器,因此也成為被祭祀的對象。自春秋戰(zhàn)國直至明清均有銅鼓,而以漢代制作得為精美,式樣多,是西南許多少數(shù)民族特有的民族。依照銅鼓流行地區(qū)和式樣不同,可分為滇系和粵系兩大系統(tǒng)。大體上滇系銅鼓體型較小,花紋大都用單弦分暈,暈圈構成大小寬窄的變化?;浵点~鼓體型高大,鼓面多有立體的青蛙浮雕。據(jù)調查,全縣境內1958年以前存有銅鼓一百余面,后多數(shù)在當時的“獻銅”運動中被毀,現(xiàn)今僅存十面,均為村寨集體所有,多由村中德高望重之人或某姓族長專管,這些銅鼓都為傳世品,已無人能說清其窨是哪一代傳下來的了。
(二)、矢蠟法,其工序是:
1、做芯范 先做一木模型鼓為底襯,敷以粗細兩層泥料,用刮板做成芯范?! ?
2、做蠟?! ∈紫仍谛痉渡戏笙灢丛O計厚度均勻地刮平,然后在蠟面上制花,形成與銅鼓一樣的蠟模型鼓。
3、制外范 把細泥敷在蠟模上做外范,各塊都要均勻填實,以保證鑄型輪廓和花紋的清晰,又在細泥外敷上一層粗泥料以增加強度.制范時注意在鼓面中心太陽光體處留出澆口,在蛙的眼位穿出氣孔,在足沿留出蠟口,使外范成為一個渾然一體的完整鑄范?! ?
4、化蠟 用小火烘烤化蠟,蠟從足沿出蠟口流出后空出型腔,選就是澆鑄鼓體的空間.
5、澆注、拆范和修整 與泥型合范法基本相同,不過拆范時要特別小心留意,以免損傷了立體造型裝飾.拆范修整后便竣工了?! ?
據(jù)一些學者判斷,冷水沖型、北流型、靈山型及部分石寨山型等體形較大的銅鼓可能采用了蠟模泥范法.它采用了泥型合范與失蠟法兩者的優(yōu)點.其工序與失蠟法大體相同.也是先做芯范,然后做蠟模,但不同的是不在蠟面上刻印花紋,而是在泥制外芯上壓印花紋。②一些專業(yè)的研究部門進行了銅鼓的和工作。由于鑄造工藝精湛、飾紋豐富多彩和音響效果俱佳,使銅鼓發(fā)展到顛峰階段。

上述銅鼓鑄造試驗,所運用的技術、方法,都是現(xiàn)代的,工人的技術也很不錯,但銅鼓鑄造的難題始終無法克服。但值得指出的是,近年來,銅鼓的和是一個比較熱門的工作,浙江、江西等一些樂器廠、工藝品制造廠也相繼做過銅鼓的鑄造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只是停留在學術研究和一般工藝品的層面,沒有得到使用銅鼓的民族的認可。同時對每面銅鼓的體形大小、器壁厚薄、鼓高與鼓身大徑的比值等進行確的測量。



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佤族村寨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 一類銅鼓。時值公元8世紀唐代到20世紀清代末期。流行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德宏、臨滄、西雙版納 、西盟等地,是佤族、傣族和克木人所用的樂器。鼓身較小,呈直筒形,面大于胸,腰、足無明顯區(qū)分。 這種銅鼓,鑄造精巧,鼓身輕薄,音響效果好。它的特征是:鼓面鑄有立體蛙飾,并兩三只 重疊一起,等距分為四組。有的還鑄出立體小象、蛇、海螺、玉樹等浮雕,由四只象雕作耳 ,獨特而別致。西盟型銅鼓,還流傳于緬甸、泰國、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尤其在緬甸北部克耶邦的克倫族中 廣為使用。壯族銅鼓雕塑廠家當時的所謂夷人就活動在兩廣地區(qū)的南部,后世的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這些地區(qū)正是銅鼓的又一集中地區(qū)。故國外學者稱其為“克倫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