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假肢廠家不生產假肢,負責假肢關節(jié)、零部件組裝,接受腔取型、制作。接受腔是不分品牌的,主要是由板材、樹脂等材料。小腿假肢有殼式和骨骼式兩種,骨骼式使用金屬管或者塑料管把接受腔、假腳、踝連接,裝飾的外套是海綿,柔軟而且非常逼真。適合的小腿假肢使患者穿戴更加舒適,減輕患者身體和心理負擔。另外也要及時調整假肢,接受腔2到3年就要更換一次,確保殘肢不會出現異常反應。假肢矯正器一般以單軸為主,但是人體生理膝關節(jié)是一個復合關節(jié)。它轉動的同時還應具有水平運動,所以逐步被多軸膝關節(jié)所取代,與單軸膝關節(jié)相比,多軸膝關節(jié)在支撐期穩(wěn)定,且易于向擺動期過度。
截肢患者初期穿戴假肢進行康復訓練的時候是不能直接進行步態(tài)訓練的,他需要進行一個為期2-3天的站立負重訓練,需要讓殘肢慢慢適應負重的感覺,促進殘肢進一步的定型。殘肢與接受腔間的接觸有助于實現殘肢與接受腔之間牢固連接的目標。全接觸要求殘肢 至少能夠接觸,并能承受一定的壓力。大腿假肢由于殘肢肌肉一般都較豐滿,其接受腔可形成負壓空間,患者也完全不用懸吊裝置即可穿戴,這即“吸著式”大腿假肢。
假肢,又稱義肢,是人體截肢后用于代償缺損肢體的人工體外裝置,分為上肢假肢和下肢假肢兩大類。傳統(tǒng)假肢的主要材料,下肢假肢以鋁質材料為主,也有少量木制和皮制的;上肢假肢則以塑料為主材。大腿假肢由于殘肢肌肉一般都較豐滿,其接受腔可形成負壓空間,患者也完全不用懸吊裝置即可穿戴,這即“吸著式”大腿假肢。 接受腔的適配程度與假肢技師的制作水平直接相關,接受腔是假肢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直接與殘肢接觸,支撐著人體重量,控制著假肢運動。
懸吊方式的改革,不僅大大減輕了假肢的重量,減少了假肢行走時活塞運動對殘肢產生的磨擦,也使殘肢免除了懸吊裝置的束縛,有助于殘肢的血液循環(huán),有效避免了穿戴傳統(tǒng)假肢后導致殘肢肌肉急劇萎縮的不良后果。 穿戴假肢進行走路對患者體能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考驗,對下肢截肢的患者來說,截肢平面越高,患者穿戴假肢走路時消耗的能量就越高。 骨骼式結構一方面使假肢外形大為改觀,幾可與健肢媲美;另一方面也使傳統(tǒng)假肢的一體化結構轉變?yōu)榻M合式結構,即假肢可分為接受腔、膝踝關節(jié)、假腳及連接件四大部分分別制作,再組裝到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