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義烏市皖毅家具廠主營各種款式佛教拜墊拜凳跪凳,歡迎來樣定制~
皖毅家具為您介紹:佛教是怎樣創(chuàng)立的?
佛教的創(chuàng)立者釋迦牟尼,俗名為悉達多,出身于王族,自幼受的是良好的婆羅門教育,還練習(xí)過騎馬等武藝。他的父親乃迦毗羅衛(wèi)的國王凈飯王,期待他長大后能繼承王位,成為一名文武雙全、功勛顯赫的英明君主。
但是,具備獨立思考精神的悉達多太子沒有照父親的愿望成長。舒適安逸的生活條件并未把他的憂患意識消磨掉,現(xiàn)實人生中的生、老、病、死等種種愁煩,使他體悟到世事的和人生的變幻莫測。
二十九歲的那一年,悉達多終于立志出家,找尋一條能夠解脫身心痛苦和憂愁的道路。凈飯王得知兒子離家出走,無可奈何之下,只得在王族中選派了喬陳如等五名青年作為侍從尾隨他。
悉達多削發(fā)為僧后,在尼連禪河岸邊苦修了六年。在六年的苦修生活中,他嘗盡了萬苦千辛,然而獲得的卻只是枯槁的面貌和贏弱的體質(zhì),遠遠沒有實現(xiàn)他原先期望的精神解脫。事實使他醒悟:苦行是徒勞無功的。于是他決意放棄苦修。
釋迦牟尼走到尼連禪河中,一洗六年來的泥垢,并接受了一位牧女供給的牛奶。慢慢地,悉達多的體力得到了恢復(fù)。尾隨他的五名侍者,以為他喪失了信心,頗為喪氣,便毅然離開了他。
于是,釋迦牟尼獨自一人來到尼連禪河邊菩提伽耶附近,面對東方發(fā)愿說:“我今要是不能證得無上大覺,寧可死也不起此座。所謂「真理」,必須合乎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恒如此等四個條件?!苯?jīng)過了七個晝夜的苦思冥想,悉達多終于戰(zhàn)勝了來自各方各面的煩惱魔障,在后一天的黎明時分豁然開朗,徹悟到人生無盡苦惱的根源和解脫輪回的門徑,從而成為無上大覺的佛陀。
釋迦牟尼后,首先來到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向過去尾隨他的五名侍者宣說自己獲得徹悟的道理,五名侍者立即皈依到佛陀的門下,成為佛陀的五個弟子。釋迦牟尼佛鹿野苑初,喬陳如等五人出家為佛弟子,從此,構(gòu)教的三個基本要素佛、法、僧三寶具備,佛教正式創(chuàng)立。
皖毅家具為您介紹:
四諦的滅諦釋迦牟尼不單指出了人生苦惱的現(xiàn)象和原因,更清楚地說明這些現(xiàn)象是可以消除的,這就是四諦中的第三條真理 --- 滅諦。
四諦中的滅是梵語「涅槃」的意譯,梵文和巴利文認(rèn)為涅槃是熄滅、止滅或吹滅的意思,表示火的熄滅。貪、嗔、被佛教視之為三毒火。
在圣者的眼界中,這個世界的一切都被這三毒火燃燒,無剎那之安息。圣者能永斷貪、嗔、等根本煩惱,了除生死患累的苦果,證得清凈寂滅的解脫境界,這種解脫境界稱為涅槃。
涅槃是人生理想歸宿的境界、終目的,也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標(biāo)。佛教的「三法印」:諸行、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合乎這四個條件的真理。在幾乎所有的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后方能達到,涅槃卻可以當(dāng)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獲得。凡是親證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間快樂的人。他不受任何狀態(tài)所束縛,他不追悔過去,不冥索未來,只是扎扎實實地生活在現(xiàn)在里。因此,他能以純凈的心情欣賞與享受一切,而不摻雜絲毫自我的成分在內(nèi),只有清凈、溫柔,充滿了博愛、慈悲、和善、同情、了解與寬容。
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正業(yè)八正道的正業(yè):正當(dāng)?shù)幕顒?、行為及工作,也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不作一切惡行。在五蘊中,除了第蘊是屬物質(zhì)性的事物現(xiàn)象之外,其余四蘊都屬五蘊里的精神現(xiàn)象。五蘊概說早期佛教以說明人生現(xiàn)象為重點,而要說明人生,就必須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現(xiàn)象為何物的問題。佛教對這個問題所給出的就是五蘊理論。也就是說,五蘊實際上是佛教關(guān)于人體和其身心現(xiàn)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構(gòu)成的理論。
五蘊的“蘊”是梵文的音譯,意義是積聚或者和合。佛教認(rèn)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個體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
三界里的三界的位于欲界之上,此界諸天眾生,遠離食、色之欲,但還未脫離有物質(zhì)的身體。由于此界眾生沒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沒有男女之別,此界之眾生都由化生而來,依各自修習(xí)禪定之力而分為四層,即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和四禪天。
要想升到三界的,就要修習(xí)四禪定,一個人禪定境界的高低,決定了他將來升到天的層次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