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竹板形成于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竹板的表演方式為一個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節(jié)子板站唱。竹板老藝人口頭傳說:嘉慶年間,皇太后壽終,上諭京師百日之內(nèi)禁止動用管弦樂器,致使北京許多藝人難以度日。河北來京行藝的鼓書藝人劉丹池為謀生計,與其師張連奎放棄弦索,改用竹板伴奏演唱。劉丹池下傳弟子分成兩個支脈,一脈以金永貴為代表,下排萬、福、來、臨、賀、國、順、玉、海、潮各字輩傳人;又以一脈以王永祥為代表,下排春、德、慶、田、祥、常、如、勝、茂、宣各字輩傳人。清末民初是竹板書在北京的興盛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代表藝人,佘來榮、賈寶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在東安市場、朝陽門外、門頭溝、天橋等地演出,極受聽眾歡迎。竹子是中國古典風格園林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中國的造園史從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筑靈臺、靈沼、靈囿"開始,可以說是最早的皇家園林。
竹板書具有濃郁的“宋派”竹板書特點,表演的同時在身段上又有所發(fā)展創(chuàng)新,在人物刻畫上注重形象和情感的結(jié)合,唱腔仍沿用河北腔調(diào),表演詼諧幽默。他是目前能演唱其曲調(diào)的年輕曲藝演員。初聽“竹板書”并未留下印象,只是對郭德綱和他的德云社一群年輕人酷愛傳統(tǒng)的曲藝藝術(shù),并且身體力行的傳承、演藝這種幾乎失傳的曲藝藝術(shù)深感疑惑。關(guān)、宋兩派竹板書各具特色,“關(guān)派”演唱的特點改河北鄉(xiāng)音為京韻京音,同時吸收了大鼓、小曲、戲曲等姊妹藝術(shù)的音樂曲調(diào),演唱長篇故事大書,表演穩(wěn)健、含蓄。
重溫“竹板書”,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富裕起來的百姓不再滿足于物質(zhì)生活本身,而是要尋求精神生活的充實與滿足。對民族文化和京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越來越被社會和人們所關(guān)注。竹板和節(jié)板有時合用,有時單用,它們是快板、山東快板、天津快板、四川金錢板等曲藝音樂的主要伴奏樂器。常由表演者自打自唱,起制造氣氛和烘托情緒的作用。竹子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guān),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竹子用于建筑的歷史久遠,在遠古時代,人類從巢居和穴居向地面房居演進的過程,竹子就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竹子生長快,適應(yīng)性強,同時又具有廣泛的用途。竹子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guān),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竹子用于建筑的歷史久遠,在遠古時代,人類從巢居和穴居向地面房居演進的過程,竹子就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江蘇吳縣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草鞋山遺址發(fā)現(xiàn)有用竹作建筑的材料,漢代的甘泉宮竹宮、宋代的黃岡竹樓,皆是取竹建造并負有盛名。利用竹蔑編成的竹索做成能跨越20~30米的吊橋,稱為竹索橋,這種橋梁在中國的應(yīng)用也有悠久的歷史。
從服飾方面看,竹對中國人的衣飾起源和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秦漢時期就出現(xiàn)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傘,一直沿用至今。竹布在唐代曾是嶺南地區(qū)一些州縣的重要貢品之一,竹還是古代人裝飾的材料,說明竹對人類服飾文化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