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在寺廟內(nèi)有很多菩薩,如果你愿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過去,如果時間不允許,只需在大雄寶殿前燒.步驟如下: 自己請自己的香,不能由別人付香火錢. 司母戊銅雕鼎 用自己的火點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燒),面朝大殿的大門(現(xiàn)在為了防止火災(zāi),一般不可以在大殿里燒香了),雙手輕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燒的火隨即會熄滅,千萬不能用嘴去吹滅.
司母戊銅雕鼎上香時先上香后禮拜,很多人抓著一大把燃著的香到處拜,滾燙的香灰在寺院到處飄著,陣陣濃煙熏著人們的眼睛,以為香越高,越大把心越誠,這些都是不懂的表示,其實三根香就夠了,敬在一個爐中即可,“萬佛一爐”然后經(jīng)過沒一座佛堂時,合掌拜三下就可,根本就沒有諸多講究,主要你有沒有清凈自心。司母戊銅雕鼎銅鼎,反映中山國政治的出土器物,有“刻銘鐵足銅鼎”、“夔龍紋銅方壺”、“銅圓壺”等,三件重器分別刻有469字、450字和204字銘文,為研究中山世系和中山國的重大歷史事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
古代銅鼎作為禮品,有著嚴格的使用制度,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九個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鼎成為等級的象征。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的象征。將這些銅雕工藝品擺在家里既是一件裝飾品,又是一個可以招財鎮(zhèn)宅的工藝品。直到現(xiàn)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我國的文學有很多關(guān)于鼎的成語,一言九鼎、鼎力相助、三足鼎立中原等等,足以看出銅鼎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古代在大型的紀念活動或極重要的往來中互贈禮物時,鼎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器物。鼎是我國青銅文化時期的代表,銅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的象征,也是神秘、貴重的禮器。
一日,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nèi)檢閱軍.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鼎中原。鼎的輕重不當詢問。
楚莊王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jié)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后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鼎。
鼎本是古代烹飪之器”,有三足圓鼎四足方鼎。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后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 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 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鐫刻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
據(jù)現(xiàn)有的考古發(fā)現(xiàn),鼎的出現(xiàn)不晚于距今9000年前,我們今天見到的早的鼎是夾砂陶制作的陶鼎,在距今4000年前后出現(xiàn)了青銅制作的銅鼎,此后還有鐵鼎、玉鼎、瓷鼎等的出現(xiàn),形式上有方鼎、圓鼎等。鼎是中原地區(qū)先民的創(chuàng)造,后擴展至黃河下游與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qū),進入中華文明誕生的前夜,幾乎被所有區(qū)域的古代部族所接受和使用,并且形制上的趨同性也越發(fā)強烈,表現(xiàn)了各區(qū)域文明的交流與融合。我國的司母戊銅雕鼎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但將銅文化用于建筑卻是近二十年來開創(chuàng)的新學科和新產(chǎn)業(yè)。至商代所創(chuàng)立的包括銅鼎在內(nèi)的青銅禮器,北至遼寧,西至陜西,南至江西,東至沿海,都有所發(fā)現(xiàn),表明了中原鼎文化極強的一統(tǒng)能力。反映了中華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的過程。